秃鹫是隼形目鹰科秃鹫属的猛禽,以食腐肉为生。成年秃鹫头裸出,皮黄色,喉及眼下部分黑色,嘴尖黑蜡膜铅灰,嘴角质色,头及嘴强劲有力。秃鹫体型硕大,两翼长而宽,具有平行的翼缘,尾部短小呈楔形,可在高空逗留长达几个小时,靠长而宽的翼慢慢滑翔。
秃鹫分布于非洲西北部、欧洲南部、亚洲中部、南部和东部,冬季也到印度、泰国、缅甸等地。秃鹫没有亚种分化,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见到的秃鹫都是正在迁徙或在繁殖期后四处游荡的留鸟。它们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高山荒原与森林中的荒岩草地、山谷溪流和林缘地带,冬季偶尔到山脚平原地区的村庄、牧场、草地以及荒漠和半荒漠地区栖息。
秃鹫因其形态特殊且羽毛有较高经济价值,常被人类捕杀并用于制作标本和“时尚”装饰,加之秃鹫繁殖能力低,使得种群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目前,秃鹫属于全球性濒危物种,被列入国家重点野生动物名录,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还被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列入了世界濒危鸟类红皮书。
大自然中,假如没有秃鹫以及其他食腐鸟类,荒野上将会堆满动物的尸体。不仅如此,这些腐烂的尸体还会传播疾病,给动物及人类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正是由于秃鹫等鸟类及时清理了动物尸体,才有了干净的荒野。
但腐烂的肉块中含有大量的细菌、病毒,这种令其他动物望而却步的腐肉,为何却成为秃鹫的饕餮大餐?它们就不会中毒吗?
这其中的奥妙在于秃鹫拥有一个“百毒不侵”的胃。
秃鹫胃内酸性比人类的胃酸高十倍,可以大量消灭摄入的可致病细菌。即便如此,一些难缠的细菌依旧可以在秃鹫的体内生存。秃鹫大肠里的微生物群落主要由两种厌氧菌组成——梭状芽孢杆菌和梭状杆菌,这两种菌类对其他动物都是致命的,比如某些梭状芽孢杆菌可以造成水禽大批量死亡,而梭杆菌纲—核梭杆菌可以引发人类的结肠癌。但秃鹫却可以与这两种细菌和平共处。它是如何做到的呢?
丹麦奥胡斯大学的一项研究中发现,秃鹫肠道里的微生物种群起到关键作用,在长期的进化中,这些肠道细菌和秃鹫形成一种互惠的关系。比如梭状芽孢杆菌,这种杆菌在肠道里迅速繁衍,可以把复杂食物分解成重要的营养物质。作为回报,这些细菌需要稳定丰富的蛋白质来源。
此外,秃鹫体内拥有强大的免疫系统,可以产生针对梭菌属中某些菌种的抗体,可以抵御一些神经毒素。有了这些特殊能力,秃鹫在进食的时候可以首先滤掉容易感染的微生物,留下那些对自己有利的细菌。